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大學。最大最深又充斥生活的學問。


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與邏輯之一:大學

维基百科
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大學》原是《禮記》第四十二篇,內文的撰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未定論。一說是曾子所作[1];一說是孔門七十子後學者所作。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過。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開始推崇《大學》與《中庸》。北宋司馬光編撰《大學廣義》,是為大學獨立成書之始。程顥程頤又編撰《大學》原文章節成《大學定本》。南宋朱熹編撰《大學章句》,並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因此,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我說
如果存在世間的萬物都可以分析,那麼充斥在生活周遭,最廣,最容易被忽略,卻又反覆可以應證發生的規則,就是我們必須搞清楚的生存之道。 這個道理是要引導你走向光明的生命,教導你如何與自己與他人融洽的相處,告訴你追求最美好的結局,而不要被過多的奢求破壞某個時機可得的最高的幸福。

知道你最終的目標後,就可以自動排除許多額外的流言蜚語,不會因毛頭小事而輕易發怒,清楚終點就能平靜分析各種可能到達的道路與可能發生的變數,了解身處的環境狀況,就沒有突發的事情可以嚇著你,因為事物的發生都有其徵兆,而他們的苗頭老早呈現在你眼前,端看你是否曾經正視認真面對。 有了泰山崩於前不改神色的超脫心情,就能找出最適合的道路,實踐了計畫,自然而然就能獲得你最終的目標。

每個人每樣東西都有他的出生來歷與最後命運,正如同人終歸一死無他雜念般,事情發生也有它自己的蓄積爆發與消散湮滅。如果能弄清楚由來與相互影響間的關聯,多少就觸及了一絲世間上的大道理。

那就是 無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