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THE ATTACK
- 作者: 雅斯米納.卡黛哈 (Yasmina Khadra)
- 譯者:繆詠華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8/01
- 作者: 雅斯米納.卡黛哈 (Yasmina Khadra)
- 譯者:繆詠華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出版日期:2012/08/01
節錄
阿敏和絲涵是一對歸化以色列的阿拉伯夫婦。先生阿敏是台拉維夫一位傑出的外科醫師,和絲涵夫妻倆人住在一棟高級住宅區的豪宅,過著令人稱羨的舒適、愜意生活。但是某天,發生在一間郊區速食店的自殺炸彈攻擊硬生生摧毀了他一手打造的美好生活──絲涵不幸在自殺炸彈攻擊中喪生。但更為驚人的是,所有現場的蒐證都顯示,絲涵就是那位炸死了在場十多名孩童的自殺炸彈客。
得知消息後,阿敏拒絕接受事實,但是一封妻子離家後寄來的自白信將他推向最殘酷的現實:多年來看似和他共同構築幸福生活的妻子,將他排除在自己的生命外,徹底背叛了他。
絲涵的行為不僅毀了自己以及其餘十多個受害者的生命,也同時摧毀了被遺留在人世、不得不面對現實的阿敏的生命。在痛苦、憤怒以及不解的情緒下,阿敏決心找出究竟是誰將他的妻子變成一個他所不認識的人、一個恐怖的自殺炸彈攻擊客……
本書特色
卡黛哈在2006年接受一家德國電台訪問時提到:「西方國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詮釋這個世界,同時還發展出一套能夠配合自己世界觀的理論,但那些理論無法完全反映現實。身為一個回教徒,我建議西方世界要用新的視點去看待阿富汗人、宗教狂熱主義以及宗教苦難。西方的讀者往往只碰觸到問題的表面,而我的小說《喀布爾之燕》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去了解問題的核心。狂熱主義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威脅,我的貢獻在於促進讀者們理解狂熱主義的原因和背景,然後或許狂熱主義就能因此受到控制。」
作者簡介
雅斯米納.卡黛哈 Yasmina Khadra
本名為穆罕默德.莫萊賽奧(Mohamed Moulessehoul),曾是阿爾及利亞軍隊軍官,工作之餘一面寫作,在阿爾及利亞以法文出版了多部小說,深獲好評。在阿爾及利亞內戰期間,他為了躲避軍方對書籍的審查,採用了他妻子的名字「雅斯米娜.卡黛哈」這個女性筆名。一直到2001年,他離開軍隊遷居法國後,才公布其真實身分。在公布身分後他依舊持續使用這個女性筆名,為的是表示對妻子的感激,以及對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
卡黛哈對於目前深擾伊斯蘭世界的政治衝突相當關心,重要著作有當代東方三部曲:《喀布爾之燕》、《攻擊》、《巴格達之歌》。
---
我想
這本是我2011年忘記什麼活動下在博客來以"0"元獲得的書,很久之後才在我自己的第二波清書祭中閱畢。
書中描寫的以色列巴基斯坦世界很陌生,但很深入很生動,如果那是真實概況的話。
中東地區二戰後國界種族劃分本來就很複雜,更何況還有個硬生生插入的猶太國家以色列。一個國家成立的必要條件是土地,於是一個新國家的成立等於會產生大量流民。或許1940年代國家觀念還沒那麼深入每人概念中,主要是血親部族來劃分,而那一片『神聖』的土地本來就各說各話,混亂之中強權國家插手,於是猶太人回到古老的土地上。到此,像個童話。
國中第一次歷史念到以色列建國,只想的到這是某種正義對受害者的補償,至少在課本敘述脈絡下是這麼感受。但怪怪的:原本那土地上沒住人嗎?當然不可能。那麼那些人呢?不知道。高中再重念這段歷史,只覺是種權力的變象表態,是種弱肉強食,類似八國聯軍強權侵犯的概念。那又怎樣?不是發生在我國歷史範圍內,考試不會考,老師不會探討,輿論聽不到,於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淡忘。
及長,第一次聽到自殺炸彈客時,社會上輿論還是完全偏向這是種不可饒恕的罪惡。可是我下意識無法理解:為何有人攻擊別人時要犧牲自己。因為當你有意傷害別人的同時,似乎都會盡量避免自己受到傷害,至少原本我心中定義的壞人是如此。所以雖然殺死那麼多人是件窮凶惡極之事,但在同歸於盡的概念下,嗅出一點無奈。
再然後,兩次三次無數次自殺攻擊還有911事件,雖然根本沒去挖掘背後真實歷史,也會覺得不對勁。這是一種窮己所有也要跟你拚下去的精神,誰會這樣跟你拼命?精神異常者或鐵了心要這麼幹的人。
這本書就是描述了此地複雜的感情、種族、歷史演變、戰爭對立。書中前半段描述導向是偏向『無法理解為何有人會自願當炸彈客』。主角是個歸化以色列的阿拉伯人醫生,聰明努力但受到歧視,可是他還是樂在生活,直到他的妻子做了他理智外能接受的事情,簡直炸斷了他的思考神經。他一路追尋探討原因,書末大致能夠理解,但不一定接受,只是他再也沒有機會深究。
很有意思的書,雖然有點悶,有點灰暗,但戰爭本來就不是件陽光的事。但它持續上演中。既然我們不願活在一言堂,似乎就有必要各方面多了解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